魁北克

魁北克之旅结束之后,最令我欣慰的是,它完全符合我之前赋予它的诸多想象,古朴、诗意、浪漫,又多了想象之外的几分厚重。

魁北克的古韵

说起来多少有点惭愧的是,最初对“魁北克”这个名词有概念,还是在那部《泰坦尼克》火得一塌糊涂、大街小巷都在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时候。塞琳·迪昂因为把这首歌演绎得如泣如诉而在全球歌坛成为大红大紫式的人物。也是因为对她的背景好奇,出于一名粉丝的心态,当时看了不少有关她的资料,知道了她来自魁北克,那是一个说法语的地区。“爱屋及乌”,想象着能孕育出这般天籁之音的土地,定是一个神奇而浪漫的所在。

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我第一次造访加拿大,竟然就是魁北克。一周的魁北克之旅结束之后,最令我欣慰的是,它完全符合我之前赋予它的诸多想象,古朴、诗意、浪漫,又多了想象之外的几分厚重。

其实魁北克(Quebec)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魁北克省”——拥有800多万居民的魁省是加拿大人口第二大省,同时也是加拿大10个省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省份。其面积与伊朗相同,是法国的3倍;第二重含义是指“魁北克城”(Quebec City)。而魁北克城就是魁北克省的省会,说起来有点像绕口令。

我们对魁北克省的探访就是从魁北克城开启的。“魁北克”这个名字源于印第安语,是“河流变窄处”之意,在这里,圣劳伦斯河与圣查尔斯河汇合,河面收缩到不足1000米宽,形势险要。魁北克城犹如一头雄狮,扼守着这条水路的咽喉要道。最早来该地的法国探险家是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他奉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之命,去“新世界寻找黄金和一条通往亚洲的通道”。卡蒂埃在1534年4月率领两艘船和61人驶离法国小港圣马洛,到达加斯佩地区。1535年,卡蒂埃在第二次航行中顺利驶入圣劳伦斯河。自此,这片沉寂的大地自此开始被带入新的命运征程。

魁北克

由于独特的历史和多元文化,魁北克城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如果造访魁北克城,这里的市民很可能不无骄傲地告诉你:加拿大历史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关于加拿大国名(Canada)的来源说法不一,但更多人相信它来自卡蒂埃第二次航行此地的“遗产”:当时卡蒂埃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得到的答复是Kanata——印第安语里意为群落或村庄之意,卡蒂埃即将正航行其上的圣劳伦斯河叫加拿大河(直到17世纪初圣劳伦斯河才改为现名)。卡蒂埃将自己误解的名字带回欧洲,被刚兴起的欧洲地图学所采用,成为以后加拿大国家名称来源的主要说法之一。

虽然第一个造访此地的人物是卡蒂埃,但对魁北克的发展有更深远意义的却是另外一个人。在面对圣劳伦斯河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对魁北克城历史有特殊意义的人物雕像,他就是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导游特地提醒我们,注意看尚普兰手中拎着的物品——原来这是一顶海狸皮制的帽子。16世纪中叶欧洲开始流行海狸皮毡帽,直到19世纪中国被丝帽取代。16世纪中叶前后,西欧的海狸几乎绝迹,而在加拿大,除西部草原外,东部山区、北方森林以及地盾河流、湖泊岸边,海狸资源相当丰富。而且由于加拿大的气候条件,加拿大海狸皮质量更高。后来,毛皮贸易成取代鳕鱼贸易,成为欧洲人与加拿大土著人持续接触的主导因素。

1603年,做皮货贸易的尚普兰,为了满足欧洲贵族们追寻优质皮毛的奢侈需求,受利益驱动,追寻到了圣劳伦斯湾,发现了这片土地。虽然当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尚普兰带去的79人中死了35人,但这并没有阻挠尚普兰将此地建为法国殖民地的雄心。1608年尚普兰率领28人到达圣劳伦斯河谷,在能鸟瞰今天魁北克城的钻石角山崖下登陆,沿着巨崖边界建立魁北克居留地。这是欧洲人在加拿大土地上建立的第一块永久居住地。

虽然从城市规模上讲,全市总人口约68万的魁北克城是加拿大的第九大城市。但它在以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为主的北美大陆上,独特着散发着法兰西芳香。弯曲窄小的石板街道、高耸尖塔的石造教堂、狭长的石板路、叮叮当当的马车声、充斥于耳边的法语……在魁北克老城游荡的时候,会经常恍惚以为自己身处旧时法国的某个小镇。中心控制了整个加拿大。尚普兰奠定了新法兰西的基础,因此至今也被魁北克人铭记着。由于独特的历史和多元文化,以及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池和城中众多历史建筑等,魁北克城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由此也成为北美洲所有城市中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迹保存名单的城市。

魁北克

魁北克城处处散发着法式的浪漫

穿越城墙拍照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两座头像,上面是熟悉的面孔——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则与他相向而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初看到雕像,一时纳闷这两名“二战”伟大领袖的雕像为何会放在这里。待仔细看下面的解说,恍然想起“二战”时这里曾开过一个著名的魁北克会议。而这个会议讨论的议题,还与抗战中国有关呢。

其实,“二战”期间,英美两国首脑在魁北克召开了两次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1943年8月的第一次会议。当时罗斯福和丘吉尔率领各自三军参谋长参加,会议代号为“四分仪”(Quadrant)。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外长宋子文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英国接受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方案,重申了“三叉戟”会议决定,在缅北发动攻势。为了协调指挥,英美双方同意建立一个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史迪威被任命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

创意之都的生命力

魁北克省的省会在魁北克城,但最大的城市是蒙特利尔,近50%的人口都居住在这个地区。我们在蒙特利尔的第一站是考古与历史博物馆。也是一个颇有心意的安排:当地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历史珍物馆的地基就是当年的城墙。而2017年是蒙特利尔建市375周年纪念——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他于1535年航行到圣劳伦斯湾并溯圣劳伦斯河而上,发现了蒙特利尔,并命名了皇家山(古法语Mont Real,英语Mont Royal),蒙特利尔后来便以此得名。1642年5月17日,蒙特利尔圣母会在蒙特利尔岛设立永久性传教据点维尔玛丽堡,为蒙特利尔的前身。虽然加拿大的历史并不算长,但他们很珍惜这个国家每一步的发展足迹。从年初起,蒙特利尔人就在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一年。

魁北克

风光迷人的蒙特利尔城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交融之地,其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之愈发彰显国际大都会的风采

风光迷人的蒙特利尔城如一艘游艇安闲地漂浮在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上。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交融之地,其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之愈发彰显国际大都会的风采。但多元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法国文化。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法语城市,因此完全秉承了法国人浪漫的性格和传统。正如一篇文章概括的那样,“这是一块北美洲大地上最与众不同的神奇土地。源远流长的历史,留给蒙特利尔丰厚的文化遗韵”。

几乎有近两个世纪,蒙特利尔长期以来是北美最重要的罗马天主教城市。到蒙特利尔,一定不能错过圣母大教堂。走进素有“小巴黎圣母院”之称的圣母大教堂,美丽而凝重的装饰及壁画具有荡气回肠、融化灵魂的气势与力量。在圣母大教堂内5772根管组成的管风琴,是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每年都定期举办音乐会。大教堂最为壮观的是他那宏大神奇的穹顶,大厅的天窗向四周散发出幽蓝的光芒,镶嵌在蓝色天花板上数以千计纯金打造的星星,令人犹如仰望充满神秘气氛的天幕。加拿大很多名人,包括流行天后塞琳·迪昂、现任总理特鲁多的父亲当年都是在这里举办了婚礼。

魁北克

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素有“小巴黎圣母院”之称,塞琳·迪昂的婚礼当年即在此举办

别以为蒙特利尔只停留在过去的荣光里。如今,蒙特利尔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文化的风格。2006年5月12日,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设计,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已经构成日常美好生活的来源。

在蒙特利尔,设计的时尚感无时无刻不在身边。

在一家小餐馆吃饭的时候,天色渐暗,城市的灯光也渐次亮起来,整个城市陷入温柔的夜色中。恍然发现,对面的写字楼也开始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灯光秀。整面墙上全是各式各样的人像,当地的朋友说他们都是来自蒙特利尔的优秀代表。而最让我惊喜的是,我在第一排的人像里发现非常熟悉的面孔——莱纳德·科恩。这才意识到这位著名的诗人歌手原来也出自蒙特利尔。一瞬间,感觉和这个城市的距离拉近了。

后来看到,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科恩说:“在蒙特利尔,我能找到在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别处都没有。”在早年的诗集中,20岁出头的科恩写道:我必须不停返回蒙特利尔,以更新我的精神隶属关系。他最出名的歌曲之一《苏珊》,也与蒙特利尔有关。“在一个女人的名字进入这首歌之前,乐曲响起,和弦演进,我知道,这是一首关于蒙特利尔的歌……”科恩的后半生,曾长期居住在蒙特利尔的“小葡萄牙”(Little Portugal)。

蒙特利尔另一个让人称绝的设计,则是他们在城市下面整整建了一座地下城。这一伟大的计划开始于这个城市的第一座现代化摩天大楼——玛丽城广场(Galerie Place Ville Marie)。有意思的是,这雄伟耸立着的48层的大楼,设计者就是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它奢华却不失雅致,将建筑艺术巧妙地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蒙特利尔的地标性建筑。而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们的灵感不断被激发,他们开始大胆地设想:我们为什么不就以此为契机建造一座地下的蒙特利尔,把漫长冬季的风霜雨雪和酷暑的烈日挡在城市之外呢?

第一代的地下城建成于1962年,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蒙特利尔赢得了1976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后,地下城也引来了它的高速发展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地下城进一步扩充并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由步行街通道联系起来的庞大系统,最深的地方上下可分五层。蒙特利尔冬季很长,而在这一方天地,人们可以免去严冬之苦,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魁北克

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设计已经构成日常美好生活的来源

无论魁北克还是蒙特利尔,街头上看到的很多汽车车牌上,都有“Je Me Souviens”(我记得)的字样。据说这来自诗句“我记得在法国的百合花下诞生,在英国的玫瑰花下成长”暗示魁省法国人当年要在英国人的统治下生活。

我曾好奇地问当地人,他们的法语和法国人的法语是否完全一致,沟通起来毫无障碍?魁北克人回答说,他们听法国人说的法语毫无问题,但在法国人听起来,魁北克的法语更像是“古法语”,很多单词和文法在现今法语中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却在魁北克这边以独特的方式保留下来。想起来也颇为有趣。

在魁北克,讨论“独立”或“公投”是个敏感但又绕不过的话题。1967年7月2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借参观蒙特利尔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机会,在市政厅向聚集的法兰西后裔发表演说。当他在蒙特利尔市政厅的阳台上发表即兴演讲时,他高呼:“蒙特利尔万岁!魁北克万岁!”(法语:“Vive Montréal;Vive le Québec!”)在一片欢呼声中,他又接着喊出了:“自由魁北克万岁!”(Vive le Québec libre!)戴高乐的演讲被视为是对魁北克独立运动的支持,并引发了法加两国的外交危机。

40多年后,它仍然被视为加拿大英语区和法语区之间的关系和政治的一个转折点,而法国和加拿大的外交关系一直紧张,直到2008年前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宣布不再支持加拿大魁北克省独立为止。1995年第二次追求独立的公投,反独派以50.6%的优势险胜,1998年,加拿大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宣布魁北克无权单方面宣布独立,这才为“独立”事件画上句号。但是加拿大政府以法律形式,政府、学校、机关,都有对使用法语和说法语有非常细致而严格的规定,保证魁北克的自治。

魁北克的冬季风情

红叶是加拿大的标志,但也成了加拿大旅游的刻板印象。其实冬季的魁北克也别有风情。冬季到魁北克城的一大福利是,你将有幸赶上世界上最大型的冬季冰雪嘉年华——魁北克冬季嘉年华(Quebec Winter Carnival)。这是一个有4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每年从1月的最后一周开始举行。魁北克的冬季嘉年华规模盛大,与渥太华的冰雪狂欢节并称两大狂欢节,嘉年华的活动也奇特多彩,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文化色彩。嘉年华期间各种比赛和表演也令人眼花缭乱,什么冰雕比赛、越野滑雪比赛、轮胎滑雪比赛、狗拉雪橇赛等。各式各样的冰雕晶莹剔透、造型千姿百态。花车巡游更是最热闹的一幕。大家为了争夺眼球拼尽创意和想象力,每一辆花车经过,路人随着乐曲载歌载舞,尽情狂欢,释放激情与魅力。

冰钓是加拿大冬季的一大乐趣,也是一道颇有特色的风景。所谓冰钓,就是在湖面冰层上凿出一个洞来钓鱼。而加拿大最有名的冰钓运动,就在魁北克省。魁北克省的湖泊河流众多,水域占总面积的11%,鱼类种类繁多。每年12月中旬到2月中旬,大量大西洋小鳕鱼洄游产卵,这种鳕鱼小巧鲜美,运气好的时候能钓上几十条或上百条。有人开玩笑说,加拿大的鱼到了冬天就变“傻”了,它们含着鱼食半天不动。当你认为该换饵时,收起来却有鱼,原来这些傻鱼钓在钩上都不挣扎。

魁北克冬季嘉年华是一个有4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冬季来魁北克,不去滑雪岂不是极大遗憾?汤卜朗山(Mont Tremblant)是蒙特利尔著名的滑雪胜地,它位于美丽的劳伦琴山脉(Laurentians Mountains),共95条滑雪雪道,山巅的雪道交织出诗篇般的景色,而山脚下亮着灯光的彩色建筑犹如童话故事中的城堡。你可以坐着缆车将冬日美景尽收眼底,也可以沿着雪道滑下享受速度与激情。在过去的15年间这一直被《滑雪杂志》评为北美东部排名第一的滑雪度假胜地。在小镇参观时,还遇到很多日本老年人。看来这里也深得他们的满意。

距离魁北克城不到100公里之处,还有一个在滑雪圈里颇有名气的乐玛喜山(Le Massif)雪场。由于雪山紧邻蓝色的圣劳伦斯河,因此当滑雪者从山顶滑下时,就像直冲向大海一般,体验非常独特。从山顶俯身滑下,坡度已经接近垂直,摩擦力和重力对你无能为力,你甚至感觉自己快过了耳边的山风,而远处的圣劳伦斯河已为你准备好了最美的终点风光。